Wu XiangCheng <bobwxc@xxxxxxxx> 于2021年6月23日周三 下午7:14写道: > > Add a new translation > Documentation/translations/zh_CN/admin-guide/initrd.rst > and link it to zh_CN/admin-guide/index.rst > > Signed-off-by: Wu XiangCheng <bobwxc@xxxxxxxx> Reviewed-by: Yanteng Si <siyanteng@xxxxxxxxxxx> Thanks, Yanteng > --- > .../translations/zh_CN/admin-guide/index.rst | 2 +- > .../translations/zh_CN/admin-guide/initrd.rst | 321 ++++++++++++++++++ > 2 files changed, 322 insertions(+), 1 deletion(-) > create mode 100644 Documentation/translations/zh_CN/admin-guide/initrd.rst > > diff --git a/Documentation/translations/zh_CN/admin-guide/index.rst b/Documentation/translations/zh_CN/admin-guide/index.rst > index d74f5e864898..843f0ced97a3 100644 > --- a/Documentation/translations/zh_CN/admin-guide/index.rst > +++ b/Documentation/translations/zh_CN/admin-guide/index.rst > @@ -66,6 +66,7 @@ Todolist: > clearing-warn-once > cpu-load > efi-stub > + initrd > lockup-watchdogs > unicode > > @@ -93,7 +94,6 @@ Todolist: > gpio/index > highuid > hw_random > - initrd > iostats > java > jfs > diff --git a/Documentation/translations/zh_CN/admin-guide/initrd.rst b/Documentation/translations/zh_CN/admin-guide/initrd.rst > new file mode 100644 > index 000000000000..fc60721f9b0c > --- /dev/null > +++ b/Documentation/translations/zh_CN/admin-guide/initrd.rst > @@ -0,0 +1,321 @@ > +.. include:: ../disclaimer-zh_CN.rst > + > +:Original: Documentation/admin-guide/initrd.rst > + > +:译者: 吴想成 Wu XiangCheng <bobwxc@xxxxxxxx> > + > +使用初始化RAM磁盘(initrd) > +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> + > +Werner Almesberger <werner.almesberger@xxxxxxx> 和 > +Hans Lermen <lermen@xxxxxxx> 写于1996、2000年。 > + > + > +初始化RAM磁盘(initial RAM disk,initrd)提供了由引导加载程序加载RAM磁盘的 > +能力。此RAM磁盘可被挂载为根文件系统并于其上运行程序。然后再从另一个不同的设备 > +挂载新的根文件系统。前根文件系统(来自initrd)则被移动到一个目录并随后卸载。 > + > +initrd主要设计为允许系统分两个阶段启动,其中内核以一最小内建驱动程序集启动, > +再从initrd加载其他模块。 > + > +本文档简述了initrd的用法。更详细的有关引导过程的讨论见 [#f1]_ 。 > + > + > +操作 > +---- > + > +使用initrd时,系统通常按如下步骤启动: > + > + 1) 引导加载程序加载内核和初始化RAM磁盘(initrd) > + 2) 内核将initrd转换为“普通”RAM磁盘,然后释放initrd使用的内存 > + 3) 如果根设备不是 ``/dev/ram0`` ,则遵循旧的(已弃用)change_root 步骤。 > + 请参阅“过时的根更改”“机制”一节 > + 4) 根设备已挂载。如果是 ``/dev/ram0`` ,则initrd映像作为根目录挂载 > + 5) 执行 ``/sbin/init`` (这可以是任何有效的可执行文件,包括shell脚本; > + 它以uid 0运行,基本可以执行所有初始化操作) > + 6) init挂载“真正的”根文件系统 > + 7) init使用pivot_root系统调用将根文件系统放到根目录 > + 8) init在新的根文件系统上执行 ``/sbin/init`` ,如同普通引导顺序 > + 9) 移除initrd文件系统 > + > +请注意,更改根目录并不涉及卸载它。因此在此期间可以继续让进程在initrd上运行。 > +同时initrd下挂载的文件系统也仍可访问。 > + > + > +启动命令行选项 > +-------------- > + > +initrd加入了以下新选项:: > + > + initrd=<path> (例如 LOADLIN) > + > + 加载指定的文件作为initrd。使用LILO时,您必须在/etc/lilo.conf中使用 > + INITRD配置变量指定RAM磁盘映像文件。 > + > + noinitrd > + > + initrd数据会被保留但不转换为RAM磁盘,并挂载“普通”根文件系统。可以从/dev/initrd > + 读取initrd数据。注意此种情况下initrd中的数据可以为任意结构,不一定要是文件 > + 系统映像。 > + 此选项主要用于调试。 > + > + 注意:/dev/initrd为只读,且只能使用一次。当最后一个进程关闭它时,所有数据 > + 都将被释放,/dev/initrd不再可打开。 > + > + root=/dev/ram0 > + > + initrd挂载为根目录,并以initrd为根目录执行普通的引导流程。 > + > +压缩的cpio映像 > +-------------- > + > +内核现已支持从压缩的cpio存档文件提取数据到ramdisk。在这种系统上,创建ramdisk > +映像无需涉及特殊的块设备或回环;您只需在磁盘上创建一个包含所需initrd内容的目录, > +cd到该目录,然后运行(示例如下):: > + > + find . | cpio --quiet -H newc -o | gzip -9 -n > /boot/imagefile.img > + > +检查现有映像文件的内容同样很简单:: > + > + mkdir /tmp/imagefile > + cd /tmp/imagefile > + gzip -cd /boot/imagefile.img | cpio -imd --quiet > + > +安装 > +---- > + > +首先,必须在“普通”根文件系统上创建一个给initrd文件系统的目录,例如:: > + > + # mkdir /initrd > + > +名字无关紧要。更多细节参见 :manpage:`pivot_root(2)` 手册页。 > + > +如果根文件系统是在引导过程中创建的(例如你正在构建一个安装软盘),根文件系统 > +的创建过程应创建 ``/initrd`` 目录。 > + > +如果initrd在某些情况下不被挂载,则此时若已创建以下设备,其内容仍可访问:: > + > + # mknod /dev/initrd b 1 250 > + # chmod 400 /dev/initrd > + > +然后,内核必须在编译时启用RAM磁盘支持并打开initrd支持选项。此外至少所有从initrd > +执行程序依赖的组件(例如可执行格式和文件)都必须编译到内核中。 > + > +最后,必须创建RAM磁盘映像。先创建一个块设备上的文件系统,将所需文件复制到其中, > +然后再将此块设备的内容复制进initrd文件。现时内核中至少有三种类型的设备适合于此: > + > + - 软盘(兼容性强但速度慢得令人痛苦) > + - RAM磁盘(快速但需要分配物理内存) > + - 回环设备(最优雅的解决方案) > + > +我们将讲述使用回环设备的方法: > + > + 1) 确保回环块设备被配置进内核了 > + 2) 创建一个适合大小的空文件系统,例如:: > + > + # dd if=/dev/zero of=initrd bs=300k count=1 > + # mke2fs -F -m0 initrd > + > + (如果空间紧缺,您可能希望使用Minux FS来代替Ext2) > + 3) 挂载此文件系统,例如:: > + > + # mount -t ext2 -o loop initrd /mnt > + > + 4) 创建控制台设备:: > + > + # mkdir /mnt/dev > + # mknod /mnt/dev/console c 5 1 > + > + 5) 复制正常使用initrd环境所需的所有文件。别忘了最重要的文件, ``/sbin/init`` > + > + .. note:: ``/sbin/init`` 必须有 ``x`` (执行)权限。 > + > + 6) 使用以下命令正确操作initrd环境可以频繁测试而无需重启:: > + > + # chroot /mnt /sbin/init > + > + 当然,这仅限于不干扰一般系统状态的initrd(例如通过重新配置网络接口、覆盖 > + 已安装的设备、尝试启动已运行的守护进程等。不过请注意,在此类chroot的initrd > + 环境中,通常可以使用pivot_root)。 > + > + 7) 卸载此文件系统:: > + > + # umount /mnt > + > + 8) initrd现在在文件“initrd”中。现在可以选择是否压缩:: > + > + # gzip -9 initrd > + > +使用initrd进行测试,您可能需要一张只添加了从 ``/sbin/init`` 到 ``/bin/sh`` 的 > +符号链接的救援软盘。或者你可以尝试实验性的newlib环境 [#f2]_ 来创建一个小initrd。 > + > +最后,必须引导内核并加载initrd。几乎所有Linux引导加载程序都支持initrd。因为 > +引导过程仍然兼容旧的机制,以下引导命令行参数必须给出:: > + > + root=/dev/ram0 rw > + > +(只有在需要写入initrd文件系统时才需要rw) > + > +使用LOADLIN,你只需要执行:: > + > + LOADLIN <kernel> initrd=<disk_image> > + > +例如:: > + > + LOADLIN C:\LINUX\BZIMAGE initrd=C:\LINUX\INITRD.GZ root=/dev/ram0 rw > + > +W使用LILO,可以添加选项 ``INITRD=<path>`` 到 ``/etc/lilo.conf`` 全局设置部分 > +或者相应内核的部分,然后通过使用APPEND传递选项,例如:: > + > + image = /bzImage > + initrd = /boot/initrd.gz > + append = "root=/dev/ram0 rw" > + > +并运行 ``/sbin/lilo`` > + > +对应其他的启动引导加载器,请参考相关文档。 > + > +现在你可以启动并愉快的玩耍initrd了。 > + > + > +更改根设备 > +---------- > + > +完成任务后,init通常会更改根设备然后在“真正的”根设备上启动Linux系统。 > + > +该流程包括以下步骤: > + - 挂载新的根文件系统 > + - 把它切换成根文件系统 > + - 移除对旧(initrd)根文件系统的所有访问 > + - 卸载initrd文件系统并释放RAM磁盘 > + > +挂载新的根文件系统很容易:只需将其挂载到当前根目录下的目录中。 > +例如:: > + > + # mkdir /new-root > + # mount -o ro /dev/hda1 /new-root > + > +更改根目录是通过 ``pivot_root`` 系统调用完成的,该调用也可以通过 ``pivot_root`` > +实用程序使用(参见 :manpage:`pivot_root(8)` 手册页; ``pivot_root`` 与util-linux > +2.10h或更高版本一起分发 [#f3]_ )。 ``pivot_root`` 根将当前根目录移到新根下的 > +一个目录里,并设置好新根目录。调用它之前必须准备好给旧根的目录。 > +例如:: > + > + # cd /new-root > + # mkdir initrd > + # pivot_root . initrd > + > +现在,init进程仍然可以通过其执行、共享库、标准输入/输出/错误流访问旧根目录和 > +现在的根目录。所有这些引用都可被以下命令卸载:: > + > + # exec chroot . what-follows <dev/console >dev/console 2>&1 > + > +what-follows是一个新根下的程序,例如 ``/sbin/init`` 。 > +如果新根文件系统将与udev一起使用,并且无有效的 ``/dev`` 目录,则udev必须在按顺 > +序调用chroot之前完成初始化以提供 ``/dev/console`` 。 > + > +注意:pivot_root的实现细节可能会在未来出现变化。为确保兼容性,应遵守以下几点: > + > + - 在调用pivot_root之前,调用进程的现目录应该指向新的根目录 > + - 使用 ``.`` 作为第一个参数,旧根目录的 *相对路径* 作为第二个参数 > + - chroot程序必须在新旧根目录下均可用 > + - 之后再chroot到新根目录 > + - 在exec命令中对dev/console使用相对路径 > + > +现在,可以卸载initrd并释放分配的RAM内存磁盘:: > + > + # umount /initrd > + # blockdev --flushbufs /dev/ram0 > + > +也可以将initrd与NFS挂载的根目录一起使用,详细请参阅 :manpage:`pivot_root(8)` > +手册页。 > + > + > +使用场景 > +-------- > + > +实现initrd的主要动机是在系统安装时允许模块化的内核配置。流程如下: > + > + 1) 系统用软盘或其他媒介上的最小内核引导(例如RAM磁盘支持、initrd、a.out和ext2 > + FS)并加载初始值 > + 2) ``/sbin/init`` 确定需要(1)装入“真正”根文件系统的内容(即设备类型、 > + 设备驱动程序、文件系统)和(2)分发介质(如CD-ROM、网络、磁带等)。 > + 这可以通过询问用户、自动探测或混合使用来完成。 > + 3) ``/sbin/init`` 加载必要的内核模块 > + 4) ``/sbin/init`` 创建并填充根文件系统(这不必为一个非常有用的系统) > + 5) ``/sbin/init`` 调用 ``pivot_root`` 更改根文件系统并通过chroot执行一个程序 > + 继续此安装 > + 6) 引导加载程序已安装 > + 7) 引导加载程序被配置为加载包含一系列模块、可用于启动系统的initrd。例如 > + ``/initrd`` 可被修改,然后卸载,最后映像被从 ``/dev/ram0`` 或 ``/dev/rd/0`` > + 写入文件) > + 8) 现在系统可以启动,可以执行其他安装任务 > + > +initrd的关键作用在于:无需使用臃肿的“通用”内核或重新编译/重新链接内核即可 > +复用普通系统操作过程中的配置数据。 > + > +第二个场景是在运行于单个管理域中不同硬件配置上的Linux安装。在在这种情况下, > +最好只生成很少一系列内核(最好就一个)并使配置信息中系统特定部分尽可能少。 > +而公共initrd可以生成所有必要的模块。这样只有 ``/sbin/init`` 或者它读取的一个 > +文件才必须是不同的。 > + > +第三种情况是更方便的恢复磁盘。因为像根文件系统分区的位置之类的信息无需在引导 > +时提供,但是从initrd加载的系统可以调用用户友好的对话框,它还可以执行一些健全 > +性检查(或者甚至某种形式的自动检测)。 > + > +最后一点也很重要,CD-ROM发行商可能会使用它以更好地从CD安装。例如使用引导软盘 > +并通过CD上的initrd引导一个更大的RAM磁盘;或者通过像 ``LOADLIN`` 这样的启动器 > +或者直接从CD-ROM中引导,以及在无需软盘的情况下直接从CD加载RAM磁盘。 > + > + > +过时的根变更机制 > +---------------- > + > +在引入pivot_root之前,曾使用以下机制。当前的内核仍然支持它,但是你 *不应* 继续 > +依赖它。 > + > +它在linuxrc退出时挂载“真正的”根设备(即带有rdev的内核映像或启动命令行中的 > +root=...)来工作在内核映像中或在引导命令行中使用root=…)作为根文件系统。 > +initrd文件系统即行卸载,或若仍在忙,则将其移动到 ``/initrd`` 目录,如果这样 > +的目录存在于新的根文件系统上的话。 > + > +要使用此机制,您不必指定引导命令选项root、init或rw(如果指定,它们将影响真正的 > +根文件系统,而不是initrd环境)。 > + > +如果挂载了 ``/proc`` ,则可以通过将新根文件系统设备编号写入 > +``/proc/sys/kernel/real-root-dev`` ,从linuxrc内部更改“真正的”根设备,例如:: > + > + # echo 0x301 >/proc/sys/kernel/real-root-dev > + > +请注意,该机制不兼容NFS及类似的文件系统。 > + > +此过时的旧机制通常被称为 ``change_root`` ,同时新的、受支持的机制称为 ``pivot_root`` 。 > + > + > +混用change_root和pivot_root机制 > 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> + > +如果你不想使用 ``root=dev/ram0`` 触发pivot_root机制,你可以在initrd映像中同时 > +创建 ``/linuxrc`` 和 ``/sbin/init`` 。 > + > +``/linuxrc`` 只包含以下内容:: > + > + #! /bin/sh > + mount -n -t proc proc /proc > + echo 0x0100 >/proc/sys/kernel/real-root-dev > + umount -n /proc > + > +一旦linuxrc退出,内核将再次以根用户身份挂载initrd,并执行 ``/sbin/init`` 。 > +此次初始化要在最终执行真正的 ``/sbin/init`` 之前建立正确的环境(可能是使用 > +``root=device`` 传递命令行)。 > + > + > +参考资料 > +-------- > + > +.. [#f1] Almesberger, Werner; "Booting Linux: The History and the Future(启动Linux,历史与未来)" > + https://www.almesberger.net/cv/papers/ols2k-9.ps.gz > +.. [#f2] newlib包(实验性),附带initrd样例 > + https://www.sourceware.org/newlib/ > +.. [#f3] util-linux:Linux的其他实用程序 > + https://www.kernel.org/pub/linux/utils/util-linux/ > -- > 2.20.1 >